声明:本文章大体出处:林彪坠机张春桥意味深长:有人甩掉了包袱
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仓皇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这一震惊中外的“九・一三” 事件,其发生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客观上宣告了 “文化大革命” 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前后,周恩来总理发挥了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 爆发,全国局势陷入前所未有的大动乱之中。
在这波谲云诡的政治浪潮里,林彪的夺权野心极度膨胀起来。
彼时,林彪身兼党中央副主席和军委副主席的要职,又深得毛泽东的信任,他便借此便利,与叶群、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野心家相互勾结,结成了反革命集团,妄图将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揽入囊中。
1969 年 4 月,党的九大在北京举行。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多数代表由革命委员会同各造反组织的头头协商决定或上级指定产生。在这种情形下,不少品质恶劣的帮派骨干、打砸抢分子,以及林彪、江青一伙的爪牙混入代表队伍。
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更是将“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这一荒谬表述堂而皇之地写进总纲,至此,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势力如日中天,达到极盛时期。此后,尝到权力甜头的林彪,急切渴望通过担任国家主席这一职位来进一步巩固自身权力,为此,在 1970 年的诸多重要会议中,他频繁提及并顽固坚持这一主张,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令党内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隔年,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拉开帷幕。会议期间,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围绕国家主席等核心问题,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交锋。会议开幕当天,林彪在讲话中,看似冠冕堂皇地强调宪法对巩固毛泽东地位的重要性,实则隐晦地针对江青集团,同时大肆宣扬“天才论”,试图以此蛊惑人心,为自己谋取更多政治资本。
叶群作为林彪的得力帮凶,暗中积极活动,精心布置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在各组发言表态,这些人纷纷紧密呼应林彪讲话,一致坚持设国家主席和天才的观点,使得会议现场气氛瞬间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一触即发。
陈伯达在华北组的发言更是极具蛊惑性与煽动性,他歪曲事实,误导了部分不明真相的与会人员,致使他们跟风起哄,会议局势一时间陷入混乱,大有被林彪集团阴谋操控的危险态势。
关键时刻,毛泽东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迅速察觉到会议的异常走向,果断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他严厉批评陈伯达等人的行为严重违背党的九大方针,明确要求停止讨论林彪讲话,并紧急收回华北组相关简报。
毛泽东的这一雷霆手段,如同一记重锤,成功遏制了林彪集团的嚣张气焰,使得九届二中全会未被其阴谋完全掌控,避免了党在关键时刻走向错误的深渊。
在整个九届二中全会的复杂进程中,周恩来始终坚定地紧密围绕在毛泽东身边,不折不扣地坚决贯彻毛泽东的指示精神。
面对紧张混乱的局势,他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艰难险阻中积极协调各方关系。他不辞辛劳,频繁与各方人员沟通交流,耐心做思想工作,力求化解矛盾。
在会议讨论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巧妙地引导话题,促使各方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为稳定会议秩序、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付出了诸多艰辛努力,尽可能地减少了林彪集团错误行径对党的团结和事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党和国家在危难关头稳住阵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九届二中全会的挫折并未让林彪反革命集团收敛其野心勃勃的行径,反而促使他们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一般,加快了武装政变的罪恶策划步伐。
1970 年 10 月,林立果在林彪的授意下,秘密组建了名为 “联合舰队” 的武装政变秘密骨干力量。这些成员大多是被林彪集团用权力、利益诱惑拉拢而来的狂热分子,他们死心塌地为林彪集团的阴谋服务,在暗中蠢蠢欲动。
隔年,林立果与周宇驰等人在上海秘密制定了武装政变计划——《“571 工程” 纪要》。字里行间充斥着对革命领袖的恶意诋毁与污蔑,其妄图通过武装政变夺取政权的狼子野心暴露无遗。
进入 9 月,随着其阴谋活动的逐步推进,林彪敏锐地察觉到密谋夺权之事即将败露,狗急跳墙的他遂孤注一掷,决定铤而走险,谋杀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9 月 7 日,林立果迫不及待地向 “联合舰队” 下达一级战备命令,整个反革命集团如同被注入了兴奋剂,进入高度紧张的行动状态。9 月 8 日,林彪下达武装政变手令:“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
随后,林立果、周宇驰等人马不停蹄,先后分别向江腾蛟、王飞以及“联合舰队” 的其他骨干分子传达林彪手令,具体部署杀害毛泽东的行动。他们绞尽脑汁,精心策划了多种丧心病狂的暗杀方案,先是企图在毛泽东专列停留上海之际,利用各种手段对毛泽东实施突然袭击,阴谋未能得逞后,又丧心病狂地谋划炸毁苏州附近的铁路桥,妄图制造第二个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置毛泽东于死地,其用心之险恶,令人发指。
与此同时,林彪、叶群也在紧锣密鼓地为南逃广州、另立中央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他们四处搜罗物资、调配人员,妄图在南方另起炉灶,分裂国家,将中国再次拖入动荡不安的深渊。
然而,毛泽东凭借其多年积累的丰富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直觉,对林彪集团的阴谋有所警觉。
在关键时刻,他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突然改变行程,毛泽东安全回到北京。
这一意外之举彻底打乱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恶部署,使其精心策划的暗杀计划瞬间破产。
林彪眼见大势已去,如热锅上的蚂蚁般慌乱不已,在极度绝望与恐惧之下,仓促决定带领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南逃广州,妄图在广州另立中央,继续与中央对抗,分裂国家,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1971 年 9 月 12 日深夜,这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夜晚。周恩来在接到相关报告后,迅速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仿佛一位在黑暗中坚守灯塔的守望者,为党和国家指引着方向。
当得知林彪女儿林立衡报告林彪等人可能外逃的消息后,周恩来深知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打电话给吴法宪,以沉稳而坚定的语气询问是否有一架飞机到了山海关。
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周恩来当机立断,下令这架飞机立即飞回北京,试图从源头上阻止林彪集团的外逃计划。
但林彪等人早已陷入疯狂,全然不顾周恩来的命令和阻拦。13 日零时左右,他们驾车从北戴河向山海关机场疯狂疾驰,一心只想逃离即将降临的正义审判。
零时 32 分,飞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强行起飞外逃。周恩来得知飞机起飞后,第一时间怀着沉重而焦急的心情向毛泽东汇报这一紧急情况,随后迅速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
他亲自下达全国禁空令,声音坚定有力,响彻四方,要求关闭所有机场,所有飞机一律停飞。
这一果断决策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有效阻止了林彪集团可能利用其他飞机继续逃窜或实施其他破坏行动的可能性,极大地降低了国家面临的风险。同时,周恩来紧急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会议上,他神色凝重,条理清晰地通报林彪外逃情况,并迅速部署应对措施,以其卓越的领导风范和强大的组织能力,稳定了中央的局势,使得党和国家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面前,避免陷入更大的混乱与恐慌之中。
在整个过程中,周恩来始终保持高度的冷静和坚定,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各项工作,每一个决策都精准而果断,每一个指令都迅速而有力,充分展现了一位杰出领导人在危机时刻的卓越领导风范和强大的应变能力,宛如中流砥柱,支撑着党和国家在狂风暴雨中砥砺前行。
1971 年 9 月 13 日凌晨,周宇驰等一小撮顽固分子贼心不死,劫持 3685 号直升飞机企图外逃,继续追随林彪的叛国行径。
中央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采取措施,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紧密配合,形成一张严密的大网,对逃窜的直升飞机进行围追堵截。
6 点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该机在京郊怀柔县境内成功迫降。周宇驰、于新野见大势已去,为逃避法律制裁,开枪自杀,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李伟信则被活捉,成为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者和突破口。
从直升飞机上缴获了大量国家机密文件和策划武装政变的材料,其中包括林彪 9 月 8 日的手令,这些铁证如山的证据,为后续彻底清查林彪反革命集团提供了关键线索,使得党和国家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林彪集团的罪恶行径,为公正处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一三” 事件发生后,周恩来勇挑重担,全面负责处理相关后续事宜......
1971 年 9 月 18 日,在周恩来的统筹规划下,中央开始将林彪叛逃事件逐步向高级干部进行通报。这一决策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基于对党内局势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当时,党内各级组织在经历长期动荡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干部们对高层动态充满疑惑。
周恩来深知,若不及时、准确地公开事件真相,小道消息和不实猜测极有可能在党内迅速扩散,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甚至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进一步破坏党内团结。
为确保通报工作顺利进行,周恩来亲自拟定通报方案。他首先组织相关部门对事件材料进行系统梳理,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重要证据进行细致整理。在首次面向核心高层的会议上,周恩来以沉稳而坚定的语气,从林彪集团早期的政治活动讲起,详细阐述了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权力博弈,以及后续一系列阴谋策划的过程。面对干部们提出的诸如“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对当前局势的影响” 等问题,周恩来都依据掌握的事实,一一耐心解答。
例如,针对部分干部对军队稳定的担忧,周恩来明确指出军队整体依然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并介绍了已采取的稳定军队的初步措施,有效消除了干部们的疑虑。在随后的数天内,这种通报工作以层级递进的方式,逐步扩大到更广泛的高级干部群体,使得党内高层对事件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为后续应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9 月 29 日,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中央发出通知,要求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 “离职反省,彻底交代”。
这一决策是对林彪集团残余势力的精准打击,也是稳定局势的关键一步。当时,这四人在军队和相关部门仍掌握一定权力,且与林彪集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不及时将他们调离岗位,极有可能出现销毁证据,甚至煽动部分不明真相人员制造混乱的情况。
在执行这一决定时,周恩来进行了周密安排。他协调多个部门,制定了详细的人员交接和管控方案。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在宣布决定前,相关部门已对四人的行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监控。
决定宣布后,立即组织专门人员对他们分管的工作进行交接,确保工作不出现断层。同时,安排专人对四人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认清形势,主动交代问题。
这一系列措施迅速切断了林彪集团残余势力可能的联系渠道,为后续深入调查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在此期间,周恩来多次听取相关部门的汇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确保整个过程平稳有序。
10 月 3 日,中央做出两项重要决定:撤消军委办事组,成立军委办公会议,由叶剑英主持;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 10 人中央专案组,负责彻底审查林彪反革命集团问题。
军委办事组的撤销和军委办公会议的成立,是整顿军队领导体系的重要举措。林彪集团长期把持军委办事组,在军队中安插亲信,歪曲军队建设方向,对军队的纯洁性和战斗力造成严重破坏。
叶剑英主持军委办公会议后,立即着手恢复军队的正常秩序。他组织开展军队思想教育工作,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清除林彪集团在军队中散布的错误思想。同时,对军队干部队伍进行梳理,对一些因林彪集团影响而任职不当的干部进行调整,逐步恢复军队的指挥体系和工作秩序。
中央专案组的工作则更为艰巨复杂。周恩来作为专案组负责人,从人员选拔到工作流程都进行了严格把关。专案组汇集了来自纪检、公安、军队等多个系统的专业人员,他们分工明确,各展所长。
在调查过程中,专案组面临诸多困难,如部分证据因林彪集团的破坏而缺失,一些涉案人员拒不配合等,但在周恩来的带领下,专案组采取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他们从海量的文件、信件、会议记录中寻找线索,走访众多相关人员,通过交叉印证、逻辑推理等方式还原事件真相。
例如,在调查《“571 工程” 纪要》的相关情况时,专案组不仅详细研究文件内容,还对参与制定文件的人员进行深入询问,了解文件产生的背景、过程和意图。
对于一些关键问题,周恩来多次组织专案组进行讨论,要求大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轻易下结论。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周恩来始终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查明林彪集团的罪行,又要避免扩大化,确保每一个结论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工作,专案组逐步理清了林彪集团的阴谋脉络,为后续处理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支持。
在“九一三” 事件前后的整个过程中,周恩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坚守岗位,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他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协助毛泽东应对林彪集团阴谋的同时,主导了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从稳定党内局势到整顿军队,从调查犯罪事实到处理涉案人员,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他的努力有效避免了国家局势进一步恶化,为党和国家在艰难时刻重新走上正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周恩来在这段历史时期展现出的忠诚、担当和卓越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光辉典范。